咖啡廳窗戶凝著水霧,外頭多倫多的雪下得正瘋。鄰桌兩個年輕留學生攤著報稅單抓頭髮,突然飄來一句:「TFSA帳戶裡的基金賺了八千,要填哪個表格申報啊?」我差點把拿鐵噴在筆電上——這可是加拿大最被誤解的寶藏帳戶啊。
十年前我剛登陸時,銀行經理推銷TFSA只強調「免稅存款」,結果我傻傻放了五年活期,看著每年0.5%利息還沾沾自喜。直到有天會計師朋友翻白眼:「妳把法拉利當自行車騎知道嗎?」原來這帳戶根本是複利核彈,關鍵在「投資」兩個字。
開戶條件簡單得驚人:年滿18歲+持有效SIN號就行。重點來了!學簽工簽都能開,我表弟去年用學簽開戶買了鋰礦股ETF,今年贖回學費直接賺出來。但父母用旅遊簽證來探親就不行,去年阿姨在櫃檯吵半天,最後我亮出法條才勸退。
真正魔幻的是免稅邏輯。RRSP像延稅保險箱,現在存錢減稅,老了取錢再繳稅;TFSA卻是徹底的「出櫃即自由」。帳戶裡無論股息、價差、甚至期權暴利,取出時連半毛稅都不用申報。去年我把疫情期間抄底的科技股清倉,十二萬加幣收益直接轉進支票帳戶,報稅季照樣睡安穩覺。
額度玩法藏著玄機。每年政府公佈新額度(2024年$7,000)是累積制的。我幫客戶查過最誇張案例:2009年就符合資格的老移民,到今年總空間竟有$95,000!更絕的是「取出額度重生」規則——今年急需用錢提走三萬,明年這三萬額度自動回血,還能疊加新年度配額。
說到投資策略,血淚教訓換來三條鐵律:第一別當存款用,我最早放的$5,000活存十年才漲$250,同額度買指數基金現在值$11,400;第二慎用槓桿,2020年原油期貨穿倉事件,有人TFSA帳戶直接被清零;第三活用「階梯式補倉」,我每月定投$300到REITs分紅基金,遇到股災就動用應急資金加倍扣款。
最近把兒子的RESP和TFSA組了「黃金搭檔」。教育帳戶買穩健債券,TFSA專攻高風險高回報。去年用他帳戶買元宇宙概念股翻三倍,贖回時律師都驚嘆:「這筆收益要是放普通帳戶,光稅就能買輛特斯拉了。」
雪還在下,那桌留學生開始用手機查TFSA攻略。想起當年教我開戶的香港阿姨說的話:「加拿大送你的金飯碗,別只拿來裝白飯啊。」
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