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的溫哥華,窗外飄著細雨。剛登陸三個月的陳太握著手機發抖,網銀突然顯示異常登入紀錄,英文介面跳出的安全警告像天書。先生出差在多倫多,凌晨三點能找誰?手指無意識滑到通訊錄底部那個從未撥過的號碼——BMO華語客服。十分鐘後,她裹著毛毯喝熱可可時,電話那頭帶著港式口音的客服專員正溫柔指導她重置密碼:「唔使驚,我同你逐個步驟睇…」
這支救命電話我存了七年。從留學時搞丟Debit Card的慌張,到去年房貸續約的焦慮,BMO華語專線1-800-665-8800始終是深夜裡那盞不滅的燈。記住這串數字比記楓葉卡號還重要,當語音系統問「For Mandarin service, press 2. For Cantonese, press 3.」時,心臟落回胸膛的觸感真實可觸。
真正的高手都懂避開尖峰時段。週一早晨和每月底結單日絕對要避開,我曾傻傻在報稅季首日打進去,背景音此起彼伏的粵語國語交錯,像置身中環茶餐廳。後來發現週三下午三點是魔法時刻,上次處理RRSP轉移只等四分鐘就接通,戴眼鏡的上海阿姨甚至教我怎麼省手續費:「儂下次叫櫃檯阿美幫儂勾選\’內部轉賬\’呀,伐要鈔票額」。
別以為接通就萬事大吉。有次幫老媽問跨境匯款,沒準備好她的客戶編號,客服小哥無奈嘆氣:「姊姊,系統要核對三個安全項目的呀」。現在我手機備忘錄永遠存著:1. 開戶分行代碼 2. 最近交易紀錄金額 3. 帳戶後五碼。這些細節能讓十五分鐘的流程縮短到五分鐘,特別是核對身份時,對方問「您最近在T&T超市有筆$58.9消費嗎?」的速度快得像華爾街操盤手。
最驚豔是去年聖誕夜突發奇想換旅行支票。普通線路等半小時自動斷線,切到國語專線竟碰上台北留學生兼職的客服。聽到我要去台南探親,她突然切台語:「阿兄,七賢路那間擔仔麵搬去衛民街了啦!」掛電話前還傳來窸窣聲:「這盒鳳梨酥我偷渡給你參考…」
上月在列治文茶餐廳聽見鄰桌新移民夫妻吵架:「都說打華語電話你偏要硬扛英文!」突然想起2016年冬夜,我握著被凍結的信用卡站在雪地裡,電話那端傳來:「慢慢講,我哋可以講粵語或國語。」那種母語帶來的救贖感,比任何金融服務都珍貴。
【評論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