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推開稻香厚重玻璃門,蒸點香氣混著冷氣撲面而來。上禮拜三凌晨收工撞見門口水牌寫著「晨早夜貓雙重奏」,才發現這波優惠暗藏金融學的沉沒成本陷阱——你以為撿到便宜時,往往正在替商家消化閒置產能。
握著冰鎮奶茶看價目表紅印章:早上9點前結賬75折,晚上10點後78折。這哪是促銷?根本是餐飲業的資產負債表調節術。早茶時段廚房蒸籠全開但客座率三成,深夜師傅值班人力閒置,用折扣填補固定成本黑洞,精準得讓我這金融老油條想鼓掌。
實戰那晚十點零五分落座,水晶蝦餃籠寫原價$42,折後$32.7。但老饕要算的是隱形成本——深夜腸粉漿發酵過度會微酸,蝦餃復蒸後皺皮。立刻轉戰炸物區,剛補貨的酥炸生蠔咬開燙舌汁液飽滿,這才是時間差的精髓。
更狠的藏在付款環節。信用卡「餐飲5%回贈」疊加電子錢包「宵夜加碼8%」,服務生舉著POS機等我選擇時,腦中浮現套利公式。最後刷某張冷門外資卡,回饋折算相當於再打86折。當帳單顯示人均$97吃滿桌時,隔壁桌大學生驚呼:「比叫外賣還便宜啊!」
省錢的刀鋒在細節裡游走。別碰晚市剩餘的燒味拼盤,油脂冷凝如蠟;跳過需現炒的乾炒牛河,深夜爐火總差口氣。盯著戴白帽的點心阿姐推車路線,搶頭輪出籠的豉汁鳳爪,膠質顫巍巍發亮。結帳前五分鐘再加單酥皮蛋撻,熱燙酥皮在保溫燈下脆度正好。
走出店門捏著發票心算:三個人原價$763,時段折扣砍掉$167,支付工具再薅$58回血。省下的$225夠明天早茶再戰,這才是滾動式消費的奧義。記住,所有優惠都是現金流遊戲,而飢腸轆轆的夜貓永遠是莊家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