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改稿時收到客戶的EPS檔,點開卻是空白畫面,這種崩潰設計師都懂。十年前第一次接觸EPS,以為只是普通圖檔,直到印出滿版馬賽克才驚覺這傢伙有脾氣。今天掏心窩分享那些被EPS坑過三次才學會的真功夫。
EPS骨子裡是數學公式組成的向量圖,放大萬倍依舊鋒利如刀。金融業財報封面燙金字、精品櫥窗的曲線吊牌,那些需要雷射雕刻或大型輸出的物件,背後全是EPS在撐腰。但它的傲嬌在於:表面是張圖,內裡藏著PostScript程式碼,開錯軟體直接裝死給你看。
用Illustrator存EPS時,別急著按確定。勾選「嵌入ICC設定檔」就像給檔案辦護照,跨裝置顯色才準;「轉存文字為輪廓」能防字體叛逃,但代價是不能再編輯——這招適合定稿的LOGO,草稿階段千萬別用。曾有個基金報告封面因漏勾這項,到了印刷廠標題全變新細明體,整批重印的紙張堆起來有半人高。
更陰險的是透明效果陷阱。當你把帶有半透明圖層的AI檔轉EPS,輸出時可能出現灰色色塊。解法很硬核:得在圖層面板手動拼合透明度,或老派點——直接柵格化透明區域。去年替證券公司做路演背板,金色漸變暈染處莫名滲出黑邊,就是栽在這坑裡。
跨軟體協作才是真戰場。InDesign吃EPS如吃點心,但丟進Photoshop會氣噗噗轉成低解析度預覽圖。這時得祭出「雙檔法」:主檔存EPS保留向量,另存PNG當預覽縮圖,兩個綁一起交件。有次跨國移交港股上市紀念冊設計,壓縮包裡EPS+PNG雙胞胎檔,香港印廠還特地發郵件稱讚專業。
碰到客戶甩來打不開的EPS?先用記事本撬開它。右鍵用記事本開啟檔案,若開頭有「%!PS-Adobe」就是真EPS,若看到「‰PNG」之類的亂碼,八成是改副檔名的臥底。某次銀行文宣品出包,追查發現美編把網頁抓的PNG硬改成.eps,印在帆布袋上糊成油畫,簡直是設計界的黑色幽默。
高手過招藏在輸出細節。商業印刷記得選CMYK模式,RGB轉檔會讓螢火蟲般的霓虹色褪成灰濛濛。預設解析度300ppi是安全牌,但若要做高架廣告牌,改用72ppi反而更流暢——畢竟沒人貼著五層樓高的看板數像素。去年科技園區的導視系統,就靠這招省下60%的檔案傳輸時間。
【評論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