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有次在巴黎街頭的咖啡館,點了一杯拿鐵,結帳時店員微笑問:「先生,要轉換成台幣付款嗎?這樣您看得懂金額。」我當時趕時間,隨口說好,結果月底收到帳單,那杯咖啡多收了5%的費用。後來在金融業打滾多年,才明白這不是貼心服務,而是DCC(Dynamic Currency Conversion)的常見陷阱,專門坑殺不懂門道的消費者。
DCC,中文叫動態貨幣轉換,聽起來技術性十足,其實很簡單:當你在國外刷卡,商家或收單機構會即時把當地貨幣(比如歐元)轉成你的本國貨幣(比如台幣)。表面上是方便你看懂帳單,但魔鬼藏在細節裡。他們用的匯率不是市場公平價,而是銀行或第三方加碼過的版本,通常比真實匯率高出3%到8%,再加上可能隱藏的手續費。舉個實例,假設你在東京買了10000日圓的商品,市場匯率是0.22台幣/日圓,總價應是2200台幣;但DCC可能用0.24來算,變成2400台幣,瞬間多付200塊。更糟的是,這筆費用不會明列在帳單上,只會藏在總金額裡,讓人不知不覺被剝一層皮。
為什麼銀行和商家愛推DCC?說白了,這是雙贏的生意。商家能多賺一筆佣金,銀行則透過匯差獲利。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,全球DCC相關手續費每年高達數十億美元,多數來自亞洲旅客。我曾看過客戶的案例,一趟歐洲行刷了十幾次卡,全被DCC了,累積多付近5000台幣,等於白丟了一張機票錢。重點是,這些費用完全不必要,只要你懂得避開。
避開DCC的關鍵,在於堅持用當地貨幣交易。無論在機場免稅店、餐廳或計程車,店員問「要轉換成台幣嗎?」一定要搖頭說「不」。記得帶張免外幣交易手續費的信用卡,像某些銀行推出的旅遊卡,連1.5%的國際費都省了。萬一遇到商家強制用DCC(有些自助結帳機預設勾選),當場要求重刷或取消交易;事後發現帳單有誤,立刻打給銀行爭議款項,成功率很高。平時養成習慣,出國前先查好信用卡條款,避開有DCC合作夥伴的店家。
旅行本該是享受,別讓隱形費用壞了心情。下次刷卡時,多問一句「請用當地貨幣結帳」,就能守住荷包。金融世界處處是坑,但知識就是最好的盾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