午後走過油麻地戲院大堂,空氣裡飄著爆谷焦糖味,混著冷氣機的嗡鳴。排隊人龍裡有學生書包壓著肩膀,有白領西裝外套搭在臂彎,指尖划著手機查場次。牆上電子看板跳著數字,前十名票房榜單像賽馬燈牌輪轉,忽然瞥見某部獨立製片擠進第三位,後排阿伯推推老花鏡嘟囔:「咦?呢套唔係得三間戲院上咩?」
香港電影市場近月像維港潮汐,漲落間總藏驚喜。超級英雄特效片照例霸佔IMAX廳,但真正掀起話題的,往往是散場後茶餐廳裡持續沸騰的討論。某部本土喪屍喜劇靠著地鐵站喪跑長鏡頭,票房從百老匯藝術中心小廳,兩週內殺進嘉禾巨幕場;韓國導演來港拍的懸疑片更詭異,首週票房平平,某KOL在廟街牛雜攤直播時隨口提了句「結局反轉到拍檯」,隔日早場即刻爆滿。
資深發行阿John咬著牙籤和我分析:「而家觀眾精過鬼啊!」他翻出後台數據,動作片觀眾畫像竟有45%是女性,某文藝片週三午場上座率反超週末黃金檔。「後生仔睇預告片三十秒就知係咪呃錢製作,阿婆都會撳手機查導演前作評分。」當影院座椅扶手的可樂杯架開始震動,未必是災難片爆破場面——可能是全場觀眾同時收到某個短評平台的推送,集體舉手機錄影片中神來一筆的長鏡頭。
特別要提那部《電單車上的羊駝》,聽片名以為兒童動畫,實則是深水埗劏房青年的魔幻寫實。導演把GoPro綁在羊駝模型頭頂拍追車戲,膠片質感混合數碼噪點。電影節試映場次冷清,豈料某運輸群組瘋傳「貨車司機主角著老翻Nike情節」,引來全港職業司機包場。票房黑馬的蹄印,往往從院線經理都摸不透的裂縫裡踏出來。
值得玩味的是懷舊潮暗湧。新上映武俠片用AI修復90年代港產片武指招式,老影迷在論壇逐格對比「呢招分明抄《東方不敗》林青霞翻身踢」。更妙是午夜場現象,北角某影院重映35mm菲林版《重慶森林》,放映機喀嗒聲中,後排九五後情侶手機燈照著搜「王菲同款短髮怎麼剪」。當杜可風的霓虹光影潑在2023年觀眾臉上,票房數字背後是代際審美的奇妙疊影。
散場燈亮起那刻最有意思。有人急步衝去售票處問「聽日仲有無飛」,有人呆坐字幕滾完最後行攝製組名單。戲院廊道變成流動的影評擂台:「梁朝偉食雲吞麵場戲,筷子顫動幅度同《花樣年華》差三度!」「結局貨櫃碼頭打鬥,你數唔數到幾多個穿幫鏡頭?」這些散場後的餘溫,才是票房的真正續航力。
下次揀戲不妨叛逆些。主流院線海報陣裡,總藏著些名字古怪的小製作在第三行。或許是某新導演押樓借貸拍的實驗片,或許是過氣武星轉型監製的冷門題材。當你在片尾字幕看見「特別鳴謝:天水圍社區中心借出場地」這類字樣,恭喜,你剛用戲票投資了香港電影的某種未來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