搬來長安邨三年,從最初迷路走到腳痠,到現在閉著眼都能摸清巷弄裡飄香的攤子在哪。這裡不是什麼豪宅區,但那份紮實的生活感,像巷口阿伯煮了三十年的那鍋滷汁,越熬越有味。今天不講虛的,就嘮嘮那些真正撐起我們日常的眉角。
先說「行」。長安邨的命脈是公車,但別只盯著大馬路那幾條熱門線。早上七點半想避開學生潮?穿過郵局旁的小巷,走到後站的「長安公園站」,往市區的132路準時得像瑞士錶,座位還常有空。趕時間的上班族都懂,這條「密道」省下十分鐘就是多睡一盅茶的奢侈。機車族得留意,黃昏時長明街口總有警察「駐點」,不想被開單,繞過社區活動中心後方那條單行道最穩當。
學區這塊,長安國小名氣響,但真正讓家長揪心的,是下午四點後校門口那場「安親班搶人大戰」。我鄰居陳太有句話實在:「選安親班,別看招牌亮不亮,要看帶班老師有沒有在巷口雜貨店買過醬油。」意思是要接地氣。在地人私推「永樂課輔」,藏在市場二樓舊書店旁,老師是退休的張主任,管秩序像帶兵,孩子放學走五分鐘就到,安全又省心。
買菜學問大。觀光客擠爆的「長安觀光市場」當然好逛,但內行的腳跟一轉,鑽進隔壁棟的「第二零售市場」。下午三點半,魚攤開始貼紅標,吳老闆的現流白鯧,這時買是早市七折價;轉角阿霞的青菜攤,收攤前總把賣相稍差但新鮮的菜紮成「福袋」,三十元三大把,回家煮湯正好。想喝真材實料的青草茶?得認市場後門那台鏽痕斑斑的推車,林阿婆每天熬四小時,苦後回甘的滋味,連中醫師都來買。
說到宵夜,網路推的鹽酥雞排隊半小時起跳,其實轉角「阿國伯的麵攤」才是深夜救星。凌晨一點還亮著燈,那碗麻醬麵稠得能黏住筷子,配半熟蛋加自製辣渣,下夜班的工人、剛收攤的老闆都窩在這。阿伯記性奇好,第二次去就問:「辣渣這次多點?」人情味比湯頭更濃。
生活裡總有磕碰。長安邨的老問題是停車位像中樂透,但里長伯去年爭取到的「閒置空地夜間開放」挺管用。晚上六點到早八點,舊糧倉後方能停三十台車,月費比外面省一半。記得早點登記,消息一出,里辦公室的電話響到燒掉。
住在這裡,像泡一壺老茶。初嘗平淡,久了才懂層次。便利超商再多,也比不上巷尾雜貨店阿嬤看你買啤酒,順手塞來的一小包花生:「配著喝,不傷胃。」長安邨的好,不在華麗數據,而在這些磨得發亮的生活細節裡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