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有朋友問起,錢志健在財富管理上到底有什麼獨到之處,我回想自己這些年在投資圈打滾的經歷,其實沒有什麼神奇公式,純粹是從無數錯誤中學來的教訓。記得2008年金融海嘯時,我手上持有的股票一夜蒸發大半,那時才真正體會到風險控制的重要性。錢志健常說,財富不是數字遊戲,而是生活保障的基石,你得先問自己:這筆錢能承受多少波動?如果市場崩盤,你晚上還能睡得著嗎?這不是嚇唬人,而是提醒大家,投資前先釐清自己的風險胃納。
談到具體策略,錢志健強調資產配置的藝術,絕對不是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那麼簡單。他分享過一個真實案例,有位客戶把80%資金壓在科技股,結果遇上泡沫破裂,損失慘重。後來,錢志健幫他重新規劃,分散到債券、不動產和新興市場,雖然報酬率沒那麼亮眼,但五年下來穩穩成長了15%。這種多元化不是隨便買幾檔基金,而是根據個人生命階段調整比例,年輕人或許能多冒點險,但接近退休時,就得偏向保守資產。我自己也試過這套方法,發現它像航海圖,幫你避開暗礁。
心理層面往往被忽略,錢志健在書裡提到,投資最大的敵人常常是自己。市場恐慌時,人們急著賣出;狂熱時又追高買進,這種情緒陷阱我深有同感。記得2020年疫情爆發,我差點清倉所有持股,幸好錢志健的建議點醒我:歷史證明,長期持有優質資產才是贏家策略。他說,別被每日新聞牽著鼻子走,設定好目標就堅持紀律,這需要反覆練習,像鍛鍊肌肉一樣。現在我每天花十分鐘覆盤,避免衝動決策,效果意外地好。
當然,投資不是閉門造車,錢志健鼓勵大家持續學習全球趨勢。他分析過,亞洲市場潛力大,但得注意政策風險,像中國的監管變化就能讓整個產業洗牌。我親身經歷過,2021年教育股崩盤,就是因為沒及時關注法規動向。錢志健的作法是定期閱讀各國財經報告,結合數據和直覺,這種平衡點很難拿捏,卻能讓你領先一步。總歸一句,財富管理像跑馬拉松,急不得,重點是累積小勝,而非追求暴利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