銅鑼灣人聲鼎沸,霓虹招牌閃得人眼花,遊客拖著行李箱在名店外排長龍。本地人呢?我們鑽進橫街窄巷,覓的是那種吃飽不肉痛、味道又紮實的街坊飯堂。在這裡打滾多年,胃袋裝過不少平靚正嘅選擇,分享幾間真正高CP值、自己會回頭再吃的心水店,不是遊客指南那種。
避風塘炒蟹那些華麗場面留給慶功宴吧。我說的是午市趕時間,五十蚊有找連飲品的一碟碟頭飯,鑊氣夠,肉量不手軟;是收工後,三十蚊捧著熱燙燙的碗仔翅,加串魚蛋還不用心滴血;是那種開在舊唐樓梯腳、招牌褪色到快看不見,但阿姐依然記得你「走青」的老字號。銅鑼灣的平,藏在這些日常皺摺裡。
天后廟道轉角有間其貌不揚的車仔麵,下午三點幾總見街坊排隊。不是為名氣,純粹因為那鍋熬到稠身的蘿蔔豬皮,入味到連筋都化開。自選三餸連幼麵,四十蚊,重點是那勺不死鹹的秘製辣醬,加一點,整碗活過來。對面街市熟食中心的腸粉檔更絕,清晨五點開檔,腸粉滑溜帶米香,淋上混了豬油渣的甜豉油、芝麻醬,加蛋才廿蚊,吃的是廿年不變的古早味。
想飽肚?波斯富街樓上舖的碟頭飯王,午市永遠坐滿附近上班族。瑞士汁雞翼撈丁是招牌,雞翼堆到滿瀉,瑞士汁甜鹹平衡掛滿每一條丁麵,配凍奶茶,五十二蚊。別看環境普通,那鑊氣是老師傅用鐵鑊拋出來的。另一間隱世燒味飯,叉燒半肥瘦燶邊,咬下去蜜香混著炭火氣,例湯是真材實料的老火湯,五十蚊有找,飯量還能加大,實惠到街坊當飯堂。
駱克道尾有間潮州打冷,深夜才熱鬧。不是大排檔格局,幾張摺枱擺到行人路邊。滷水鵝片拼墨魚,鵝肉嫩滷香足,墨魚彈牙帶嚼勁,蘸點蒜泥醋,配碗白粥,百來蚊兩個人分,吃得舒坦。旁邊的糖水舖更抵,廿蚊一碗足料腐竹薏米糖水,腐竹煮到融化,薏米粒粒爆開,深夜暖胃一流。
記利佐治街後巷的咖哩小店,門面只容三四人排隊。老闆是印度大叔,咖哩即叫即煮,香料在鐵鍋裡翻騰的氣味勾人。雞肉或雜菜咖哩配薄餅,五十蚊,那醬汁濃郁到要用薄餅刮乾淨碟底才甘心。希雲街的魚蛋粉,湯底用大地魚乾熬足幾個鐘,奶白鮮甜,魚蛋彈牙帶魚香,加碟油菜都只是四十幾蚊,吃得出誠意。
這些店,沒有網紅打卡牆,沒有精緻擺盤。有些連冷氣都嫌不夠勁,夏天吃得汗流浹背。但銅鑼灣的平價生命力,就在這油膩的摺枱、風扇的嗡鳴、阿姐中氣十足的落單聲裡。吃得是那份不花巧的飽足,是銀包沒壓力還能舔舔嘴的踏實感。下次來銅鑼灣血拼,不妨拐個彎,試試這些撐起街坊日常的平價胃納。
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