搬來福樂大廈快三年了,當初看上這裡,說實在話,就是貪圖它的方便。不是那種浮誇的便利,而是實實在在,一下樓就能解決生活大小事的踏實感。記得剛搬來那陣子,拖著行李站在大樓門口,看著對面飄來的蔥油餅香氣,還有轉角那間永遠亮著燈的便利商店,心裡那塊因為搬家七上八下的石頭,突然就落了地。這種「家」的感覺,不是華麗裝潢給的,是周邊這些活色生香的日常堆砌出來的。
先說說怎麼來吧。福樂大廈最大的優勢,就是卡在兩個捷運站中間的微妙位置。走路到A站,大概八到十分鐘,步伐快一點還能再縮短;往另一個方向的B站,十二分鐘左右也能到。很多人覺得這有點尷尬,不近不遠的,但住久了反而愛上這種距離。早上上班,兩個方向都有車可搭,避開了單一站人擠人的恐怖潮汐。下班累了,從A站出來,順路在黃昏市場拎把青菜、切點滷味;想直接回家,就選B站,穿過那條安靜點的小巷子。公車選擇也多,幾條主要幹線的站牌都在步行五分鐘內,尤其那班直達舊城區的老公車,假日想晃晃,跳上去就對了。騎機車的住戶多,大樓後巷有劃設停車格,雖然晚歸得碰運氣,但周邊收費停車場也不算太貴。
講到吃的,這才是福樂大廈周邊的精髓!大樓正門出來左轉,不用三十步,就是那家我稱之為「救命早餐店」的無名攤子。阿婆的蛋餅是用粉漿現煎的,邊緣焦脆,中間軟Q,配上一杯濃得恰到好處的豆漿,是無數個匆忙早晨的救贖。斜對角那間開到深夜的滷肉飯,肥瘦比例抓得極好,醬汁鹹香帶點微甜,黏嘴唇的膠質感,配顆半熟蛋,是深夜加班的慰藉。晚餐不想煮?轉角清粥小菜種類多到選擇困難,地瓜粥熬得綿密,隨便挑幾樣就是清爽一餐。巷子深處還藏了家家庭式小炒,老闆的火候掌控一流,三杯雞的香氣能飄到巷口,是週末小酌的首選。這些店,沒有網美裝潢,靠的是十年如一日的手藝和實在味道,是真正餵飽附近住戶的灶腳。
生活採買更是沒話說。步行三分鐘就有一家中型超市,生鮮蔬果、日常用品都能搞定,價格也合理。但我更愛往後頭走一點的傳統市場,尤其是週末清晨。那裡的菜攤阿伯記得我愛吃空心菜,總會留一把最嫩的;魚販的太太會教怎麼看魚新不新鮮。市場入口的麵包店,剛出爐的菠蘿油香得讓人走不動路,是週六早起的動力。想買點特別的進口食材,十分鐘外就有連鎖量販店。藥妝店、五金行、書局、銀行、診所… 全都在步行十分鐘的舒適圈裡。甚至連修改衣服、鑰匙打刻、修理皮鞋的小攤,都在巷弄間找得到,老師傅的手藝讓人安心。
住在這裡,最深刻的體會是「剛剛好」的溫度。便利,但不至於被觀光人潮淹沒;熱鬧,卻仍保有巷弄間的寧靜片刻。樓下管理員阿伯會提醒你下雨了記得帶傘,對面水果攤老闆看到你提重物會多塞兩根香蕉說「補充體力」。這種緊密卻不讓人窒息的鄰里互動,是鋼筋水泥大樓裡最珍貴的風景。福樂大廈本身或許不是最頂級的豪宅,但周邊這一切織成的綿密生活網,讓每一天的日常都充滿了實實在在的溫度與便利。這不是樣板化的機能介紹,是住了三年,用腳步和味蕾真正丈量出來的、帶點油煙味和人情味的生活地圖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