還記得第一次在電視上看到李慧詩騎單車的樣子嗎?那個瘦小的身影,在香港的街頭巷尾穿梭,誰會想到她有一天能站上奧運頒獎台。她的故事,不只是體育競技,更像一場人生馬拉松,每一步都踩著汗水和淚水。
2012年倫敦奧運,李慧詩初登舞台,那場女子凱林賽決賽,全香港屏息以待。對手個個是歐洲強將,她卻像一匹黑馬,在最後一圈爆發,硬是搶下銅牌。那一刻,電視機前的我,眼淚差點掉下來——不是因為獎牌,而是她賽後那句「我終於證明香港人也能做到」。背後的故事更揪心,賽前她膝蓋舊傷復發,每天忍痛訓練,醫生都勸她放棄,可她偏不。這種倔強,不是天賦,是無數次跌倒後爬起的堅持。
四年後的里約奧運,本該是巔峰時刻,卻成了最苦澀的回憶。她在爭先賽中意外失誤,只拿到第六名。賽後訪問,她強忍淚水說「對不起香港」,但誰都明白,那不是失敗,是成長的代價。那段日子,她躲起來訓練,重新調整戰術,甚至學著用心理教練來克服壓力。體育競技的殘酷就在於此:榮耀背後,總有無人知曉的深夜掙扎。
2020東京奧運,推遲一年舉行,李慧詩已經34歲,被媒體稱為「老將」。決賽對上荷蘭的范里森,那場凱林賽堪稱史詩級對決。兩人你追我趕,最後衝刺時,李慧詩只差半個車輪,拿下銀牌。賽後她笑著說「這塊牌是給所有不放棄的人」。我特別記得一個細節:比賽前夜,她獨自在選手村騎單車兜圈,不是訓練,只是為了找回初心——那個十幾歲在九龍塘騎車追夢的女孩。
李慧詩的奧運路,不只關乎獎牌,更映照出香港體育的困境與希望。在資源匱乏的環境下,她得靠企業贊助才能出國比賽;女性運動員常被質疑「體力不如男」,她卻用成績打破偏見。每次看她賽後擁抱對手,那種風度,比金牌更珍貴。這條路,她騎了二十年,從青澀少女到傳奇名將,教會我們一件事:巔峰不在終點,而在每一次咬牙前行的瞬間。
【評論】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