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李慧琼的故事,她不是那種閃亮亮的大明星,卻在台灣商界默默耕耘了二十多年,從一個小職員變成跨國企業的CEO。很多人只看到她現在的風光,卻忽略了背後的血汗淚水。我第一次聽到她的訪談時,被那份真實感打動了——沒有華麗的包裝,只有赤裸裸的掙扎和堅持。
李慧瓊出生在台南鄉下,家裡開個小雜貨店,從小就得幫忙顧店。她常說,那段日子教會了她「看人眼色」的功夫,不是討好別人,而是學會觀察需求。大學畢業後,她進了台北一家科技公司當助理,每天處理文件到深夜。薪水低得可憐,同事們都笑她傻,幹嘛不跳槽?但她堅持下來,因為她相信每個細節都是累積。記得有次公司大裁員,她差點被掃地出門,卻靠著幫老闆解決一個數據漏洞,意外保住了飯碗。這不是運氣,是她習慣性地多走一步。
轉捩點發生在三十歲那年。公司派她去美國出差,原本只是個跑腿任務,她卻主動結識了當地創業家。回台後,她大膽提議開發新市場,結果被高層潑冷水:「女人家懂什麼生意?」她沒退縮,私下用業餘時間研究,拉攏團隊。三年後,她的點子成了公司主力產品,營收翻了倍。這故事聽起來像電影,但背後是無數次的失敗。她告訴我,最難熬的不是被拒絕,而是自我懷疑的夜晚——她會翻出舊日記本,重讀年輕時的夢想筆記,提醒自己為什麼出發。
成功秘訣?李慧瓊從不談「捷徑」。她強調的是「韌性」。在商場上,她遇過合夥人背叛、資金鏈斷裂,甚至健康亮紅燈。有次公司瀕臨破產,她抵押了房子,白天跑銀行,晚上安撫員工。她說,關鍵在於把危機當成轉機的練習場。她每週固定讀書會,學心理學來管理壓力,也重視人脈的真誠建立——不是交換名片,而是真心幫助他人。這種態度讓她贏得信任,合作夥伴都成了戰友。
勵志的部分,最打動我的是她對「平衡」的追求。事業巔峰時,她選擇放慢腳步,創辦非營利組織,培養年輕創業者。她常分享一個故事:有次在偏鄉演講,遇到個高中生問她「如果失敗了怎麼辦?」她回說:「失敗不是終點,是讓你重新校準方向的導航。」這句話成了許多人的座右銘。她的哲學很簡單——成功不該只定義在財富上,而是你影響了多少生命。
從李慧瓊身上,我學到職涯不是直線衝刺,更像爬山,有時得繞路、喘口氣。她的故事提醒我們,真正的秘訣藏在日常的堅持裡。下次當你覺得卡關時,不妨想想她:一個從鄉下女孩走到國際舞台的女人,靠的不是天賦,是那份不輕易放棄的傻勁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