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第一次聽說李圓圓的名字,是在一個悶熱的台北午後。朋友遞來一本泛黃的筆記本,說是從舊書攤挖到的寶。翻開第一頁,字跡潦草卻透著股倔強:「人生不是賽跑,是場沒有終點的探險。」那句話像顆種子,悄悄埋進我心底。後來才知道,這是她二十歲流落街頭時寫下的。一個從台南鄉下走出來的女孩,父母早逝,靠著拾荒維生,卻在三十歲創立跨國科技公司,四十歲登上《時代》封面。她的故事,不是童話,而是一場血肉模糊的奮鬥。
李圓圓的童年充滿裂痕。家裡窮得連學費都繳不起,中學輟學後,她白天在成衣廠車縫鈕扣,晚上蜷在廟口長凳睡覺。有次颱風夜,雨水浸透她的破毯,她咬著牙對自己說:「要嘛凍死,要嘛爬出去。」隔天,她用最後幾枚硬幣買了本二手程式書,在網咖角落自學寫代碼。那時誰能想到,這個滿手繭的女孩,十年後會開發出改變AI醫療的演算法?她常笑談那段日子:「絕望是最好的人生導師,它逼你看清自己的韌性。」
轉折點在二十五歲。一場大病差點奪走她的命,住院期間,她目睹隔壁床老翁因誤診延誤治療。那一刻,她發誓要用科技打破醫療不平等。沒有資金,她就去矽谷當清潔工,深夜溜進辦公室「借」電腦測試程式;被逮到三次,差點吃上官司,卻因此遇上貴人——一位猶太裔投資人,看中她程式裡的人性溫度。2010年,她的初創公司用AI預測流行病,在南美貧民窟救下上千條命。《富比士》稱她「科技界的德蕾莎」,她卻搖頭:「我只是把當年的雨水,釀成了別人需要的甘霖。」
成功背後,藏著無數崩潰的夜晚。公司擴張時合夥人捲款潛逃,她抵押房子發員工薪水;專利戰打了三年,對方律師嘲諷:「鄉巴佬懂什麼創新?」她在法庭廁所痛哭,出來時卻挺直背脊說:「我的尊嚴在程式碼裡,不在你的嘴裡。」這些傷痕教會她:真正的強大,是接納脆弱。如今她走遍非洲難民營,教孩子寫程式,常說:「科技若沒有溫度,不過是冰冷的機器。而溫度,來自你如何對待自己的傷口。」
李圓圓的人生哲學很簡單——像野草般生長。不追求世俗的成功標籤,只專注「解決真實問題」。去年在肯亞,我看見她蹲在塵土飛揚的帳篷裡,幫少女架設遠距教學系統。有個女孩問:「我這麼窮,能改變什麼?」她指著帳篷外一株從水泥縫鑽出的酢漿草:「看見沒?它不需要誰的許可,照樣開花。」這或許是她給世界最深的啟示:非凡不在於你贏得多少掌聲,在於你如何把廢墟變成花園。
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