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憲哲這個名字,在台灣的創業圈裡,早已不是陌生面孔。但你知道嗎?他並非出身豪門,也不是什麼天才神童。他來自彰化鄉下,家裡開著一間小小的雜貨店,父母日夜操勞,只為供他上學。小時候,他得幫忙看店、搬貨,晚上擠在狹窄的閣樓寫作業。那時的他,平凡到連同學都記不住他的名字。誰能想到,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少年,後來竟能打造出跨國科技公司,成為億萬富豪?人生啊,有時候就是這麼戲劇化。
記得他跟我分享過,大學畢業後那段日子,簡直是人生低谷。他應徵了十幾家公司,全被拒絕,原因不外乎是「經驗不足」或「學歷普通」。最後,他只能在一家電子工廠當裝配工,每天重複單調的動作,薪水勉強糊口。那段時間,他常深夜獨自坐在宿舍陽台,望著台北的霓虹燈,心裡滿是迷茫。他說,那時不是沒想過放棄——回老家接手雜貨店,安安穩穩過日子。但骨子裡那股倔強,讓他咬牙撐下去。他開始利用零碎時間自學程式語言,每晚只睡四小時,用省下的飯錢買二手電腦練習。這不是什麼英雄故事,而是無數個微小選擇的累積。
轉捩點發生在三十歲那年。他偶然參加一場科技論壇,結識了幾位業界前輩。其中一位看中他的熱情,給了他一個小專案的機會。曾憲哲沒讓對方失望,他熬夜趕工,把專案做到超乎預期。從此,他的人生像開了加速器,一路從工程師升到主管,再創辦自己的公司。但成功背後,藏著更多不為人知的辛酸。創業初期,資金鏈差點斷裂,他抵押了老家房子,妻子也差點離婚。他常說,失敗不是終點,而是重新調整方向的契機。每次跌倒,他都逼自己反思:哪裡做錯了?下次怎麼改?這種近乎自虐的自我檢討,成了他前進的燃料。
講到關鍵秘訣,很多人以為是運氣或天賦。但曾憲哲強調,真正的核心在於「韌性」與「連結」。韌性,不是盲目硬撐,而是學會在壓力下保持彈性。他舉例,當市場風向突變時,他不會死守舊模式,而是快速學習新技能,比如從傳統製造轉向AI應用。連結,則是建立真實的人際網絡。他不玩虛偽的社交遊戲,而是真誠幫助他人——哪怕對方是競爭對手。他資助過無數年輕創業者,只因為他懂那種孤立無援的感覺。這些秘訣聽起來老套,卻是血淚換來的智慧。人生沒有捷徑,只有一步步踩出的腳印。
如今,曾憲哲的故事激勵了無數人。他常回母校演講,不談大道理,只分享那些失敗的夜晚。他說,成功不是終點,而是不斷超越自我的過程。每次聽到台下年輕人的掌聲,他都會想起那個在雜貨店搬貨的少年。或許,勵志的真諦不在於爬到多高,而在於你如何從泥濘中站起來,還不忘拉別人一把。這世界不缺天才,缺的是像他這樣,把平凡活成傳奇的普通人。
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