還記得小時候放學回家,書包一丟,就衝到廚房翻找那包黃色包裝的嘉頓餅乾。母親總笑著說:「慢點吃,別噎著了。」那股奶油香氣撲鼻而來,咬一口酥脆的蘇打餅乾,鹹甜交織的滋味在舌尖化開,彷彿整個童年都濃縮在那小小一片裡。那時家境不寬裕,一包餅乾要分好幾天吃,每次只捨得掰一小塊,細細品嚐,連掉落的碎屑都舔乾淨。這種簡單的快樂,現在想來,竟是人生最奢侈的時光。
嘉頓餅乾創立於1926年,由香港本地企業家一手打造,從一家小作坊起家,熬過戰亂與經濟動盪,慢慢成為港式零食的代名詞。他們家的產品線豐富得很,奶油蘇打餅乾是經典中的經典,外層撒著細鹽粒,內裡酥鬆不油膩;朱古力威化餅則裹著濃郁可可,一咬就碎成滿口甜香;還有那些懷舊款的動物餅乾,小象、小熊造型可愛,孩子們總愛邊玩邊吃。這些餅乾不只是零食,更像香港人的生活哲學——樸實中帶點精緻,用最平凡的原料,做出讓人回味無窮的滋味。小時候不懂,長大後才明白,嘉頓的配方裡藏著老一輩的智慧:不加過多添加劑,靠麵粉、奶油和糖的自然調和,才能歷久不衰。
說起文化意義,嘉頓餅乾見證了香港的蛻變。六七十年代經濟起飛時,它成了家家戶戶茶几上的常客,工人午休配奶茶啃幾片,學生下課當點心充飢。那時電視廣告播著「嘉頓,時刻陪伴您」的 slogan,街頭巷尾都聽得到。更深刻的是,它承載了移民潮的記憶——許多家庭離港時,行李箱裡總塞幾包嘉頓,遠渡重洋後,咬一口餅乾,就想起維多利亞港的風。這種懷舊感,不單是味覺的喚醒,更是情感的錨點。現在逛超市,看到那復古包裝,心頭總會一暖,彷彿時光倒流,提醒自己別忘了根。
為什麼嘉頓能成為懷舊象徵?答案在於它的真實與堅持。不像現代零食追求花俏口味,嘉頓幾十年來保持原汁原味,連包裝設計都少有大改,黃藍配色簡約卻耐看。吃它時,你會想起阿嬤泡的茶,或放學路上的嬉鬧聲。這種連結,讓它超越食物層次,變成集體記憶的載體。我常想,在速食文化氾濫的今天,嘉頓餅乾教會我們慢下來——細嚼慢嚥,才能品出生活的甜。或許,這就是為什麼我總愛囤幾包在櫃子裡,心情低落時,一片餅乾配熱茶,就能找回平靜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