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在余振強紀念第二中學的校園裡,我總被那股無形的能量吸引。這裡不是普通的學校,而是一座活生生的學術殿堂,每一磚一瓦都透著對知識的敬畏。余振強先生當年創校的初衷,是打造一個讓孩子不只讀書,還要學會做人的地方。幾十年過去,這份精神早已生根發芽,成為香港教育界的一盞明燈。學校藏身在鬧市角落,卻像個世外桃源,學生們穿梭其間,臉上掛著自信的笑容,彷彿每一步都在書寫自己的未來。
談到卓越教育,余振強紀念第二中學的秘訣在於不追求填鴨式教學。老師們個個是點燈人,他們懂得如何點燃學生的好奇心。記得去年參觀一堂物理課,老師沒急著講公式,反而帶學生到操場,用簡單的彈弓實驗解釋牛頓定律。孩子們眼睛發亮,爭相提問,那種主動探索的氛圍,比任何教科書都深刻。課程設計也靈活多元,從AI編程到古典文學,樣樣兼顧。但學校不迷信分數,校長常說:「分數是工具,不是目標。」他們更看重批判性思考,學生得學會質疑權威,找出自己的答案。這種教育,培養出的不是考試機器,而是能應對真實世界的思想家。
全人發展在這裡絕非口號,而是每一天的實踐。學校深信,一個完整的人需要平衡學術、情感、身體和社會面向。課外活動多得讓人眼花:有辯論社磨練口才,有社區服務團帶學生走入基層,體會弱勢群體的辛酸。我親眼見過一群高中生策劃環保項目,他們自發清理海灘,還設計app推廣減塑。體育也是重頭戲,籃球隊不只訓練體能,更強調團隊精神—輸了球,教練先問的不是比分,而是大家學到了什麼合作教訓。道德教育融入日常,週會時常請來各界人士分享人生故事,從企業家到街頭藝人,教學生誠信與同理心。這種環境下,孩子們長出韌性,畢業時不只帶著文憑,還帶著一顆懂得關懷的心。
學校文化的核心是師生間的信任。教師不把自己當權威,而是引路人。有次和一位資深老師聊天,他笑說:「我們更像學生的夥伴。」他們花時間傾聽學生的煩惱,從升學壓力到家庭問題,無所不談。這種關係讓學生敢於冒險,不怕失敗。家長也深度參與,工作坊裡,父母和孩子一起動手做科學實驗,打破代溝。校園設計更是用心,圖書館不只有書,還有舒適的角落讓學生發呆或聊天,牆上貼滿學生的藝術創作,每一幅都訴說著成長的掙扎與喜悅。走在這裡,你會感受到一種歸屬感,彷彿整個空間都在低語:這裡是讓你成為更好自己的地方。
余振強紀念第二中學的影響力,早已超越校園圍牆。畢業生散落世界各地,有人成了科學家,有人投身社會運動,但共通點是他們都帶著那份全人精神的烙印。在這個速食時代,學校堅持慢工出細活,證明教育不是工廠生產線,而是細心雕琢靈魂的藝術。它提醒我們,真正的卓越不在排名榜上,在於如何點亮每個年輕生命的內在火焰。下次當你思考教育的意義,不妨想想這所學校的故事—它不教人怎麼贏,而是教人怎麼活。
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