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進余家安那間堆滿文件的辦公室時,他正對著電腦皺眉,手邊的馬克杯邊緣還留著一圈咖啡漬。牆上掛的不是什麼勵志標語,而是一幅有點褪色的孩子塗鴉。「抱歉,剛處理完一個客戶的急事。」他起身握手,力道厚實,笑容裡帶著點疲憊的真實感。這裡沒有新創公司常見的炫酷裝潢,空氣中瀰漫著實幹的氣息。
余家安創立的「智聯科技」如今是業界穩健的中堅力量,專注企業級物聯網解決方案。但十五年前,他蹲在台北光華商場的小隔間裡組裝電腦主機時,恐怕沒幾個人看好。「那時候,連吃三個月便利商店的奮起湖便當,吃到聞到味道就怕。」他笑著搖頭,彷彿還能嚐到那揮之不去的排骨味。創業從來不是熱血漫畫,更像是一場漫長的耐力賽,腳底磨出血泡也得繼續跑。
問他成功的核心是什麼?他沒立刻吐出「願景」、「破壞式創新」這些漂亮詞。反而沉默了幾秒,手指無意識地敲著桌面。「是『活下來』的韌性,」他說得直接,「尤其頭三年,每天睜開眼想的不是怎麼贏,是怎麼不輸到脫褲。」他分享早期一次慘痛教訓:過度相信口頭承諾,沒簽正式合約就投入大量資源開發客戶訂製軟體,結果對方主管異動,新官不理舊帳,幾百萬成本瞬間蒸發,公司差點斷氣。「那時才懂,商場上的情義,得用白紙黑字墊著才實在。」這泥巴裡長出來的道理,比任何管理學課本都深刻。
余家安的管理哲學有點「土法煉鋼」。他不迷信明星團隊,更看重「肯捲袖子一起沾手泥巴的人」。公司茶水間永遠有吃不完的點心,但會議室裡討論問題時,他要求「把問題攤開來吵,吵完一起扛」。曾有個資深工程師因設計失誤導致專案延誤,在會議上自責到眼眶發紅。余家安當眾檢討了流程疏漏,卻在散會後拍拍工程師肩膀:「晚上留下,我請鹽酥雞,我們看怎麼把它救回來。」失敗的成本公司承擔,但解決問題的歷練,是個人帶得走的財富。這種帶著溫度的務實,讓團隊的離職率低得驚人。
「快與慢的哲學,是創業者最難的修煉。」他沖著一壺高山茶,熱氣氤氳。當年物聯網概念正熱,同業瘋狂燒錢搶市占、拚估值,投資人也暗示他該跑快點。余家安卻像個固執的匠人,選擇深耕技術壁壘,寧可少接案,也要把系統穩定度做到極致。「市場追風口時,我們在磨刀。」結果,當競爭者因系統頻出包而流失客戶時,「智聯」的可靠口碑成了最強的業務員。他比喻這就像泡茶:「水滾了不能馬上沖,要等它靜一下,溫度才剛好。衝太快,茶葉燙傷了,只剩苦澀味。」
談到人生智慧,余家安提起五年前一場車禍。右腿骨折打上鋼釘,被迫躺在病床上三個月。「那時才發現,自己連『停下來』都不會。」他苦笑。那段「強制暫停」卻成了轉機。他讀完十幾年沒空碰的書,重新梳理公司過度擴張的隱憂,甚至從復健器材的不便中獲得靈感,後來開發出輔助長者行動的輕量感測裝置,意外開拓銀髮市場。「挫折像個不請自來的老師,」他說,「它不教你怎麼成功,但逼你學會怎麼在碎掉的地方,長出新的樣子。」他現在刻意每季空出幾天「離線日」,關掉手機,去山裡走路。「有時候,走慢點,才看得清腳下踩的是不是自己要的路。」
對於滿腔熱血的年輕創業者,他的忠告格外樸實:「先學會在可控範圍內『聰明地失敗』。」別押身家,從最小可行產品(MVP)試水溫;合約條款摳細一點;現金流比夢想藍圖更重要。「熱情是引擎,但規矩是剎車,沒剎車的車衝得快,死得更快。」他特別提醒「善待自己」:「別把創業熬成自虐。公司是你的作品,不是你的牢籠。累垮了,什麼都沒了。」
窗外華燈初上,辦公室只剩鍵盤敲擊聲。余家安收拾公事包,裡頭露出兒童繪本的邊角——那是答應孩子今晚要念的故事。「成功?」他拿起褪色的馬克杯,語氣淡然:「不過是當你半夜驚醒,發現公司還沒倒,夥伴還在拚,家人還願意等你吃晚飯… 那一刻,心裡踏實的感覺罷了。」
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