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得2015年那个秋天,我在温哥华的街头咖啡馆里,听到广播宣布贾斯汀·杜鲁多当选总理的消息。当时的气氛像一股清新的风,吹散了多年的政治僵局。人们脸上带着希望,谈论着变革——不是空洞的口号,而是实实在在的承诺。多年过去,我亲眼见证了杜鲁多领导下的加拿大如何重塑自身,政策变革像涟漪一样扩散到生活的每个角落,从北极的冰川到多伦多的社区中心。
环境政策上,杜鲁多政府的碳定价体系是个分水岭。不是纸上谈兵,而是把气候行动融入了日常经济。我在阿尔伯塔省工作时,看到石油工人们起初抵触,但渐渐地,补贴和转型基金让社区转向可再生能源项目。小镇上建起了风电场,孩子们在学校学起了环保课程。当然,代价也明显:油价上涨让家庭预算吃紧,西部省份的失业率一度飙升。这不是完美的方案,但它迫使整个国家正视一个事实——气候变化不是遥远的威胁,而是当下的账单。
移民和社会包容的变化更深刻。放宽难民政策时,我在蒙特利尔的社区中心做志愿者,目睹叙利亚家庭重建生活。他们的孩子现在说着流利的法语,融入当地学校。但压力随之而来:住房短缺加剧,多伦多的房租飞涨,年轻专业人士抱怨买不起房。同时,LGBTQ+权利的推进,比如禁止转换疗法,让我的朋友们感到安心——他们的婚礼不再需要隐藏。可原住民和解进程呢?我探访过育空地区的原住民社区,那里的人说,杜鲁多的承诺像雾中的灯塔,忽明忽暗。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的报告被高高举起,但土地权纠纷依旧拖延,许多家庭还在等待干净的饮用水。
经济方面,COVID-19成了试金石。政府大手笔的CERB救助金救了我的邻居——一位单亲妈妈,她靠那笔钱撑过了封锁。小企业贷款保住了街角的面包店。但财政赤字膨胀到历史高位,国债像滚雪球。现在通胀来了,我在超市付账时总得精打细算。国际舞台上,杜鲁多重塑了加拿大的形象:重返巴黎协定,批评沙特人权,可贸易争端让农民受苦。我在安大略的农场主朋友抱怨,中国市场的大门时开时关,大豆价格波动得让人心慌。
回头看,杜鲁多的时代不是黑白分明的胜利或失败。它像一幅复杂的挂毯,编织着进步与矛盾。政策变革推动了社会向前,却也暴露了深层的裂痕——城乡差距、代际公平、全球化的代价。作为加拿大人,我们不得不问自己:这些影响是暂时的阵痛,还是永久的转型?或许答案藏在社区对话中,而不是渥太华的议会厅里。
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