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那次在上海米其林三星餐廳的晚宴,燈光昏暗,銀器閃爍,每一道菜都像藝術品。我拿起相機,試圖捕捉那份奢華,卻拍出一堆模糊的影子。後來,經過無數次失敗和學習,才悟出高級餐飲照片的真諦——不只是記錄,更是情感的傳遞。
實拍技巧裡,光線是靈魂。宴會廳常是暖黃光,容易讓食物發黃或反光。我偏好用自然光輔助,比如靠近窗邊拍攝,或用手機閃光燈調到最低檔,避免過曝。有一次在香港半島酒店,我將鵝肝料理擺在燭台旁,利用燭光營造層次,陰影部分用反光板補光,成品像油畫般細膩。構圖呢?別總從正上方俯拍,試試45度角,把餐具當前景,食物放黃金分割點,背景留些空間給水晶杯或花藝,故事感就出來了。
設備不必頂級,手機也能拍出大片。關鍵在設定:ISO調低防噪點,快門速度1/60秒以上防手震。後期處理要克制,我常用Lightroom微調曝光和對比度,絕不過度濾鏡——真實的質感才顯高級。記得東京那場懷石料理,生魚片的紋理若修得太假,就失了鮮活感。
場景欣賞是另一門學問。看一張好照片,先看色彩和諧度:紅酒配深色木桌,奶油湯襯白瓷盤,對比中藏著平衡。細節更藏文化密碼,比如中式宴席的龍鳳雕花,象徵吉祥;西式長桌的銀叉擺位,暗示禮儀階序。這些不是隨便擺拍,是廚師與攝影師的對話。我常翻雜誌如《Food & Wine》,不只學技巧,更體會背後的匠心——一張照片能喚起記憶,讓人想起家鄉年夜飯的溫馨。
多練習吧。下次赴宴,先觀察環境十分鐘,別急著按快門。找個安靜角落,深呼吸,讓鏡頭成為眼睛的延伸。拍壞了也別氣餒,每張失敗照都是通往精品的階梯。
评论: